“我们有不懂的问题,都喜欢请教杨老师,他也总是耐心地给我们解答。”同事邱旭江告诉记者,虽然杨宗军的年龄并不大,但工作经验十分丰富,因此在单位里,大家都喜欢称呼杨宗军为“杨老师”。
从业7年,截至2019年底,他累计公开发明专利73篇,获得“中国专利优秀奖”(国家级最高奖项),多次获得技术创新奖和专利贡献奖……他是合肥阳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师杨宗军。
甘坐冷板凳 他把小事做到极致
毕业后,杨宗军便进入到了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,回忆起那段时光,杨宗军说后来离开车间,听不到设备的轰隆声都有些不习惯了。其实测试和分析过程是很枯燥无趣的,无论多小的电路都蕴含着很多秘密,看起来越简单,其实越难以优化改进。
杨宗军在阳光电源负责的第一个项目是研究信号采样电路,提高采样精度。专业扎实的他一开始可是“小瞧”了这个项目,认为不就是几个运放配合几个阻容器件的事情,一两周就能完成。但没想到,这个看似简单的项目足足用了杨宗军半年时间。
那段时间,杨宗军每天都围在老化箱前,调整参数、记录数据、寻找规律、重复验证,为了充分利用老化箱这类稀缺设备,每晚都是工作到12点之后。项目结项的那天,在听完杨宗军的工作汇报后,公司高层一致要求将项目结论快速落地到各个产品。
万事开头难,正是人生第一个项目带来的“难”,让杨宗军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更立体的认识和更坚定的目标。在后来的日子里,他承担了很多电路和产品的开发,将众多通用电路标准化、突破了逆变器最高效率记录、开发了公司全新的产品……就这样,杨宗军慢慢成为了大家眼中的专家。
潜心钻研 他破解了光伏产业的难题
在光伏行业早期,为了解决光伏组件具有PID衰减特性这一问题,杨宗军和他的团队不断开展可行性验证。近年来,光伏在我国新能源发电的占比不断提高,目前已形成成熟且有竞争力的光伏产业链,在这份进步的背后,离不开工程师们的努力,杨宗军就是其中一位。
为了做实验,杨宗军一直都是加班到最晚的那位。“当时,可用的实验设备并不多,大多数设备资源都需要到晚上9点之后才能空闲下来。”所以整个测试过程,杨宗军都是深夜工作。面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多次失败,他从不气馁,坚持系统思考、反向思维,终于在多次测试中找到了关键影响因素——电源内阻。
基于实验结果,杨宗军和团队确定了方案的可行性,申请了专利《光伏发电系统及应用于该系统的电压补偿装置、变流器》,并将其产品化。在2016年层层选拔,获得了中国专利优秀奖。这个项目的成功,不仅为我国光伏事业解决了一个难题,也成为了杨宗军日后不断创新的很大动力。
·合肥在线记者 王旭·